关于启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预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2-05-20浏览次数:1127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参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通知要求,为提高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质量,学校决定启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各学院对标国家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四类一流本科课程评选标准(附件1),梳理开设课程,构建潜力课程和团队,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做准备,力争新的突破。

二、课程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推动认定课程通过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其他全国性课程平台面向省内外高校持续提供优质教学服务,争创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2.线下一流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面向全校以面授为主的课程,建设线下一流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争创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 20%50% 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争创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

4.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全校中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实践基地且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实践的非实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争创国家级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

三、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四、申报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一流课程的培育建设工作,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的课程建设规划。学院领导要统筹调度,在全面梳理学院现有校级及以上一流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协调学院老师积极参与一流课程的预申报工作。结合学院实际和申报前景,提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预申报名单(附件3),尽可能涵盖所有类型的课程。各部门也可以结合实际提出预申报名单。

2.申报重点参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书(附件2),积极准备相关材料。重点思考并梳理以下问题: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办学定位?)、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解决后能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如何作才能解决教学问题+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获奖等,老师的教研项目、论文、教材、获奖、指导学生等),特别是学生和老师的成果积累需要提前规划和时间实施,否则申报书将缺乏成效支撑。

3.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在中国大学MOOC等公共平台开课上线并对社会运行至少2个教学周期;对校内学生采用慕课堂教学工具组织教学,同样可以申报混合式一流课程

4.线下一流课程。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建设,建议充分考虑线下一流课程评审要求:教授上讲台+利用智慧教室(可考虑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有效解决课堂沉默问题。

5.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充分运用慕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

6.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重点关注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实践的非实习、实训课程,特别是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议全面思考校内30%理论+校外70%实践的有机贯通,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

五、材料提交

各学院、部门填写《徐州工程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纸质申报材料(汇总表、申报书1份)于2022610日前报教务处教学建设与改革科,并同时提交电子材料。

联系人: 高原,联系电话:831059095909)。

附件1: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标准.docx

附件2: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rar

附件3:徐州工程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xlsx

附件4: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rar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2520